不同价位的精美音乐盒 健身减肥瘦身产品 时尚、运动服饰女鞋围巾配件

2009年3月4日星期三

嘎玛沟——活佛转世从这里开始

嘎玛沟——活佛转世从这里开始
作者:文/罗勇、图/关云飞 来源:《西藏旅游》杂志社

  从昌都镇出发,溯澜沧江支流扎曲河而上,经日通乡、柴维乡,直到昌都县最北边的嘎玛乡,这条扎曲河上游狭长的河谷,藏语称为“扎德”。这是距昌都镇最近的风景带,藏医之乡、金银匠之乡、唐卡画匠之乡坐落其间,更有布谷神山和嘎玛寺久远的传说……

  地理位置:位于昌都县东北边缘,昌都镇以北沿扎曲河上游,距昌都镇120公里。
  推荐理由:世界最美丽谷地、距昌都镇最近的风景带、康巴腹地。
  主要景点:山水风光、藏医之乡、金银匠之乡、唐卡画匠之乡等。

■邛卡度假村“耍坝子”

  出昌都城,沿扎曲河往北,我们开始了溯源之旅。

  扎曲河水流湍急,横跨两岸的上邛卡吊桥是第一道风景。汽车驶过吊桥,把我们带进了昌都人出城休闲的首选地——邛卡度假村。“邛”在藏语中的意思为大鹏,“卡”为嘴,邛卡村就是鸟嘴上的村庄。由于此处地理位置特殊,是三条沟的汇聚之处,又名“桑多村”依山傍水,古木参天,距昌都县城25公里。

  沿小径往里走,溪流边,柳树旁,一幢幢水磨糌粑房和水力转经筒小木屋里发出的“咕咕”声,与潺潺溪流声,协奏出山间最和谐的村庄奏鸣曲。

  度假村内房屋稀少,偶尔一幢藏式民居,房顶上的风力转经筒周而复始地旋转。桃树上挂满了果实,青稞在地里写意地绿着,空地上成片的野花夸张地铺展,纵横的沟渠将度假的人们分割开来,“哗哗”的水声淹没了游客的喧闹声。向导告诉我们,相比盛夏,这里的春天是粉红色的世界,浓艳的桃花铺天盖地,别有风情。

  再往深处走,树木葱茏的田间地头,隐现着白色的、黑色的帐篷,那是游人们的休息场所。走近一处帐篷,或浓郁的柳树下,人们会热情的招呼你加入,给你斟上啤酒或青稞酒,递上筷子,有说有笑地喝起来。拉萨人管这种娱乐叫“过林卡”,昌都人却称之为“耍坝子”。

■布谷神山与藏药之乡

  从邛卡度假村出来,沿着214国道继续前行。雪山下,扎曲河就像一条哈达从雪山深处蜿蜒伸出。幽谷中,两岸的原始森林开始呈现,有种“曲径通幽”的意境。

  布谷神山全称“匝吉果乌琼普”,居康区十八座神山之首,位于日通乡与如意乡交界处,距县城56公里,全长14公里。这是我们前行中见到的第一座知名神山,山顶是裸露的岩石奇峰,寸草不生,山腰是茂密的灌木林,山底是莽莽森林。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巨型大鹏鸟飞来此山栖息时,在山顶穿了一个大洞,故藏语称“琼普”,意为大鹏穿过的溶洞。是由莲花生师尊主仆5人在1300年前,以神变之力在5天内打开金刚岩所建的殊胜修行之地。师尊为了济世众生,在此处隐藏了近60个宝藏,把土、石、岩、山加持为药智甘露受持于众生,并祈祷众生通向坦途,于是匝吉果乌琼普名扬四方。

  距县城37公里的日通乡,境内有两条小河源于谷布神山,谷布成为神山是因为莲花生大师向其加持过,并将神奇药水注入。乡政府驻地一带最醒目、最漂亮的建筑是藏医院和藏药厂,是藏医世家第九代传人章松光大的祖先事业——“日通藏药”,包括了115种藏药,其中贵重药物25种,家传秘方10种,尤擅治疗胃病和关节炎。

■匠人之乡翁达岗村

  扎曲和214国道分手后,我们继续溯流而上。一块形如巴掌的巨石矗立江中,江水从破裂的石夹缝中流出,可谓鬼斧神工,它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巴掌山”。传说,从前有个恶魔企图危害百姓,移山填河,阻止扎曲河向前流动,格萨尔王得知后,与恶魔展开激烈搏斗,历尽艰辛,战胜恶魔,随即拔出自己的宝剑,劈山引水,造福世人。

  过巴掌山不久,我们来到了翁达岗民族手工业村。翁达岗村是享誉区内外的“匠人之乡”,全村75%的家庭从事传统手工业生产,但也有兼营农牧耕作,整合起来收入丰厚,是康区首富村。唐卡、佛像、各类佛教生产、生活用品,金、银、铜、铁、木器制品等器物是他们生产的主要产品,尤以铜佛打造最为著名。

  站在村旁的山岗,翁达村全境尽收眼底。两排白塔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富贵的村落院舍井然有序,不见凌乱和肮脏。翁达岗村的房屋多为三层建筑,底层石料精砌,上层木材建造,镶嵌精致的玻璃窗。一般一层是牲畜室,二层居住,顶层是手工作业室。

  翁达岗的工匠艺人,擅长打造成形态各异、规模不同的各类大小铜菩萨。制作的铜菩萨,构思巧妙,做工精细,能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各种需求。他们打造的规模最大的铜菩萨是为青海省哲多寺制作的高30米(约11层楼高),耗铜约15吨左右的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巨型佛像。历时3年,于2000年完工。比在此之前世界上最大的菩萨——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22米的强巴金菩萨还要高8米。他们除了承揽四川、青海、云南、西藏等地的业务外,近几年武汉、台湾等地也在此大量订做铜菩萨及其它佛教用品。

■造访唐卡艺术家——嘎玛德勒

  从翁达岗出来,我们过了嘎玛大桥,左侧是约巴乡,右侧是嘎玛乡。

  早在12世纪初,嘎玛乡一带就有人从事绘画艺术,相传具有817年历史的嘎玛寺的早期建筑就是由当地画匠堆日仓设计的。嘎玛民族绘画艺术由于历史机缘,随嘎玛寺的兴盛而盛行。嘎玛乡拥有泥泊尔、印度、锡金、拉萨以及内地大批工匠艺人后裔及传人,有“美林”、“美萨”、“嘎学噶志”三大画派。但以16世纪中叶扎西三氏在“美林”、“美萨”画法的基础上吸收明朝永乐年间的风景画法和作色方法,在嘎学(古名。今为嘎玛乡瓦寨村)创立的“嘎学噶志”画派居多。

  嘎玛德勒是国内外公认的世界级画家,是西藏唐卡三大画派之一“嘎学噶志”创始人的后代及传人。他是健在的唯一能准确把握“嘎学噶志”风格的老艺术家,他的画每张价值不低于10万元。

  老艺术家嘎玛德的家是一座半山腰上的藏式小院,我们的到来惊动了他家的看门犬。随着一阵狗吠,一位精神矍烁的老人迎了出来,他就是嘎玛德勒,在握手的瞬间我从他身上感觉到了一种厚重。老人已经76岁高龄,5岁开始学藏文,8岁开始跟祖父和外祖父学唐卡,至今有60多年的从业经历。老人介绍,“嘎学噶志”唐卡画,注重抒情写意,讲究色彩对比,结构严谨,画工细腻,画面整洁,线条流畅,勾勒人物衣纹较为细腻,人物神态生动。善画花草树木、山石瀑布、神佛画像,以神佛画像居多。

  老人的介绍,使我对唐卡这种藏族传统民间艺术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活佛转世从这里开始

  告别嘎玛德勒老人,汽车在山谷中的原始森林里穿行,它的尽头是噶举派的祖寺嘎玛。嘎玛寺1185年由噶举派高僧堆松钦巴创建,已有800多年历史。是藏传佛教历史上开创活佛转世系统的第一寺。因祖寺地位,历代嘎玛活佛系统转世灵童坐床前,象征嘎玛派宗教和政治地位的黑色金边帽必定在嘎玛寺举行象征性戴帽仪式。

  嘎玛寺依山而建,以高3层的木石结构、面积达2240平方米的措钦大殿为主体,周围绕有历代嘎玛活佛的卧室、强巴佛殿、八邦司徒活佛卧室、大经堂、塔殿等。经堂和前廊是以藏式平顶修建,主殿是木质结构以歇山式琉璃瓦为屋顶,房檐下全以斗拱承托,建筑风格独特。

  我们到达时,寺内正在举行禳灾祈福法会,浑厚的诵经声和法号声响彻山谷。进入大殿,大门关着,昏暗中垂悬的经幢和唐卡、庄严的佛像、摇曳的酥油灯,在金钹相击、法鼓阵阵之中,如梦如幻,让我立刻有了一种感受佛法宏大的宗教体验。

  嘎玛寺可谓一部多民族建筑融合的经典之作。二世嘎玛巴到七世嘎玛巴陆续从尼泊尔、印度、锡金、拉萨以及内地召集大批工匠,大兴土木,筑殿饰彩,镂金雕玉建造而成。单檐歇山式大殿,屋面覆盖琉璃瓦,屋檐正中是藏族工匠设计建造的狮爪型飞檐;左边为汉族工匠的龙须型飞檐;右边为钠西工匠建造的象鼻飞檐。

  措钦大殿外,寺院右上方有3个佛塔,中间是一世噶玛巴活佛噶玛堆松钦巴的舍利塔,右边是八邦司徒卓格日钦的察察塔,左边是堆松钦巴的得意门生克巴·旺格多吉的灵塔。3座佛塔的右上方是一座灵塔殿,俗称无柱殿,殿内供有历史影响巨大的二世活佛噶玛巴西的佛牙。

  3座灵塔的后面宽阔的草坪四周长着巨大的柳树,据说其中一棵还有典故,说的是大约在13世纪,忽必烈召见了二世噶玛巴·拔希却吉喇嘛,封他为法师并赐予金边黑帽。噶玛巴·拔希将从内地带回的一根汉柳手杖随手插在寺边草地,第二年手杖就长成了这棵柳树,取名“甲迥”。这株株柳树盘龙虬枝,仿佛诉说着年代的久远。